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

橫隔對結冰模式的影響

(一) 目的:
發現就算已經知道一整瓶水是如何結冰的!但若在瓶中加入中隔後,結冰的模式卻會改變。因此本實驗之目的為:
1. 探究若在整瓶水結冰時,在中間加入一水平的中隔對結冰模式有無影響(是否還是由上層依序往下結冰)。
(二) 結果:
1. 意外發現加入保力龍中隔可以有效防止冰塊膨脹撐破容器。
(此文章來自校外科展,可能是43屆)

為什麼有些冰塊上會有花紋?如何去除他的花紋?

應該是冰塊裡的花紋吧....那是空氣.....要做出沒什麼花紋的冰塊....重點是去除結冰時...水中的空氣下列幾個方法...1.先把水煮沸3分鐘2.放進冷凍庫時,在容器下墊東西(導熱慢的東東...例如:木製筷子)3.把冷凍庫的風調小...1是因為可以減少水中的空氣2和3是為了減慢結冰的速度(結冰慢...空氣就會慢慢的被擠出去)
(此文章來自校外科展,可能是43屆)

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

---加紅墨水可行性評估--

(一) 目的:
1. 發現「結冰的模式很不易觀察」(因為冰與水都是透明的、很不容易分辨與紀錄),要想出一個容易探測冰塊中哪裡結冰、哪裡還沒結的方法。
(二) 過程:
1. 在壓克力盒中裝水,並加一滴紅墨水。
2. 放入冰箱中
(一) 討論:
1. 利用紅墨水觀察結冰模式,讓我們確定了以前一直想要搞清楚的事:「結冰真的是由上而下形成嗎?」。由實驗結果可以看出來:在結冰的過程中,冰塊並不是這麼單純由上而下形成的!上層結冰較快,但到某種程度後,紅水就降不下來了,由側面形成的冰會包紅水在冰塊中成柱型。
(此文章來自校外科展,可能是43屆)

摘要

期望能找到一個最方便的方法、以後大家都能做到的方法來製造出有照型的透明冰。於是我們先
根據我們的想法設計並製造出製造透明冰的容器,在失敗的過程中,為了瞭解我們為何會失敗,我們又做了許多關於「結冰過程的基本探究」。之後再利用這些獲得的知識,回頭改良我們的設計,做了許多嘗試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想出了一個很棒的「觀察結冰過程的方法」。也利用這個觀察方法做探究後,獲得許多有關於結冰過程寶貴的知識,最後利用這些經驗製造出有造型的透明冰。
(此文章來自校外科展,可能是43屆)

垂直的中隔對結冰模式有無影響?(是否還是由上層依序往下結冰?)。

(一) 目的:
我們在看到上中下實驗結果時,發現若把圓桶分格成內外兩層,外層似乎會提早結冰。
:利用紅墨水結冰法探究若在整瓶水結冰時,在中間加入一垂直的中隔對結冰模式有無影響?(是否還是由上層依序往下結冰?)。

(二) 過程:1 將一個25ml的塑膠針筒切去頂端,尾端黏在尺上。
2 放入壓克力方盒中,針筒頂端距離盒底約0.5公分 。
3 盒中灌滿水,並滴一滴紅墨水。
4 外包布後放入冷凍庫。
(三) 結果:

1 未凍結的紅墨水會被周圍逐漸形成的冰塊先擠入底部,再擠入管中。
2 針筒內的紅墨水最晚結冰,結冰後冰柱會向上升起。
3 加入垂直中隔(針筒),外圍結冰速不會較快
4 紅墨水好像只侷限在內管中。
5有內管的方盒並不會裂。
(四) 討論
雖然這次加入垂直中隔後,側面結冰速度反而較慢,可能因為方盒上方的尺會阻擋冷空氣而造成,因此不見得垂直中隔會讓側面結冰較慢。
(此文章來自校外科展,可能是43屆)

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

各種保溫方法對結冰模式的影響--

過程:
1. 在五個壓克力方盒裡放水,加入一滴紅墨汁並調均勻。
2. 在其中三盒杯口包上保鮮膜(防止布泡到紅水)並包布(下包、上包、上下包)。
3. 另外兩盒,一盒不包保鮮膜(用來對照比較包布的效果)、一盒包上保鮮膜(以確認若結果不同,真是包布造成的或是保鮮膜造成的)。
4. 將所有五盒放入冷凍庫中,每隔一段時間後取出觀察並照相紀錄。
(一) 結果:
1. 出人意料之外,加包保鮮膜的盒子結冰的速度出乎意料的慢。
討論:

1. 包保鮮膜的杯子冰的比較慢,可能是因為有保鮮膜和不流動空氣層雙層的保護。
2. 氣泡由下往上的結法使下面的原地形成氣泡小,上面的氣泡大。
3. 為何有的氣泡是球型、有的氣泡是長柱型(我們希望形成球型!)?似乎並不如我們預先認為的:「」結冰較慢的就會形成球狀氣泡(上包與下包結冰速度差不多,兩個形成的氣泡形狀就不同,而且結冰最快的「不包布 不包保鮮膜」也是形成球狀氣泡)。
4. 由這次的實驗看來:「決定氣泡形狀會是球狀或是柱狀的重要關鍵是『上方與側面傳熱速度的比例』而不在於『結冰速度』」。
5. 下包可以很明顯的看出,可以把紅水保留在底部,並在上層形成一大塊透明冰。
(此文章來自校外科展,可能是43屆)

01三種分隔形式---初試

實際操作下層+保溫裝置試驗冰是否由上層往下結冰
(一)、目的: (1)嘗試在容器中分隔,期望讓氣泡留在下層。
(2)我們希望設計一個水流得下來,氣泡擠不上去的裝置。
(二)、方法:
1. 我們利用塑膠瓶與黏土做了三種容器。
第1瓶 :將兩個瓶子瓶口對瓶口接連在一起,並且在中間接連處黏黏土。
第2瓶 :將一個瓶子剪一半,把有瓶口的那一部分插入下面那一部份,再用黏土做一個彎管在瓶口上,最後再把中間黏上黏土。
第3瓶 :將一個瓶子剪一半,把有瓶口的那一部分插入下面那一部份,,最後再把中間黏上黏土。
2. 做完以上的步驟後我們包上布,用橡皮筋綁住,拿去裝水,冰入冰箱。


(三)、結果:
1. 漏斗狀上下層都有氣泡,似乎上下2層分開結冰。
2. 第2、3種明顯與第一種不同。上層都較透明,可見在上層結冰後, 通道才凍結。
(四)、討論:
1. 我們發現容器的上下層都有氣泡,所以他是分開結冰的,我們推 測他是分開結冰的。
2. 只有第1瓶分隔為上下兩層分開結冰,所以可以明顯看出:「若把通道泡在水中,救可以避免太早凍結」。
3. 我們從早結冰的部份知道容器應該要上細下粗。
4. 出水順暢和上層水的高低造成兩者的差別。
(此文章來自校外科展,可能是43屆)